萍乡市送课下乡学习活动有感
----------- 银河二中七年级备课组
2014年11月12日萍乡市送课下乡活动在上埠镇中学举行,我们银河镇二中七年级所有任课教师及数学教研组长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我们先听了芦溪镇中黄晴老师和萍乡四中贾小波老师的讲课《探索与表达规律》,然后听取了市教研室王美德老师的点评,短短的半天学习颇有感触。
一、教师基本素养高,课堂驾驭能力强
通过听两位老师的课,我们觉得他们是充分展示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可以说两节课相得益彰,各有千秋。黄晴老师以她一个女教师的特有的微笑和女性的细腻,以特有的亲和力感染着学生。而贾小波老师则以一个男教师的睿智和幽默来征服学生。我们说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喜之道。
二、两堂课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各有特点
黄老师的这常课我们觉得比较侧重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与探究。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自己去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然后得出规律。教师只是引导他们从日历当中的横排、竖列,左斜、右斜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探索。最后把它们综合成一个九宫格,从中总结出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而贾老师的这堂课则没有那么多的学生的小组讨论。而是更侧重于对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先是通过实例,由一般到特殊,先合情推理再到数学逻辑推理。最后归纳出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观察特例-----猜想规律-----表示规律-----验证规律----得出结论。
三、学习内容上生活化,问题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四个总目标里,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我们觉得其实只有后两个目标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才是我们数学的最终目标,前两个只是我们达到后两个目标所需的方法或是能力要求。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应用就是为了问题的解决。所以数学的教学就是问题解决的教学。这两节课都是从生活中的日历出发而进行问题的解决,黄老师的课先从儿歌出发,引出新的知识,而儿歌里的每一句其实都是由三个问题组成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发现了问题。贾老师是先从一个让学生考老师的游戏出发,引发学生的疑惑,产生问题,然后从问题入手,找出其中的规律,再利用得出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得出了探索一般规律的方法以后,以学生座位编号的形式提出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掌握了知识就能够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可以说设计十分巧妙。